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四十二章打击与灵感(1 / 2)





  新年年会。

  设计院和工程院是分开来开年会的。

  工程院年会内容较少,沈文剑出了个坏招,让工程院制作通用钛合金结构材模具和高速钢刀具模具,给制造局做精加工。

  模具沈文剑自己提供了一部分图纸,包含受力段螺栓、航天燃料舱内支架等等,都是以后火箭工程用的到的东西。

  他使坏的地方在验收部分,工程部只验收加工误差低于一微米的结构件,由于制造局普及的是十微米制程,预期会有95%的结构件会回炉重做。

  也有奖励,所有被科研部通过的结构件,参与制作流程的都会分一份奖金。

  通过这种方式,相信经过一定时间,制造局会有一部分人把精度控制好。

  不过还是那个理由,一微米精度通过人力实现,是需要天赋的,没天赋的只能加工简单结构时碰运气。

  不扩散一微米精度工艺,还是因为钛合金结构件脱模后只能冷加工,就算科研部来做,也只能在游标卡尺或其他自制器具的帮助下通过大量淘汰次品获得想要的结果。

  设计院年会的内容也只分作两个部分,看起来任务不算重。

  “今年的第一要务是做出土元灵石充能器,经过几年的积累,现在不定期有三符文定式补充,我相信我们能做出一款实用的土元灵石充能器。”他顿了顿,确认大伙听明白了才继续,“土元灵石充能器项目就由刘工带一半人做,如果今年有多余的时间,希望你们能顺便看看其他几种灵石再充能的开发方向。”

  高工刘连山爽快的点头应下,一点也没有为难的意思。

  “另外一半人跟我一起做气球,为后续的项目搜集理论数据。”

  “部长,气球是什么?”

  沈文剑起身在黑板上画画,顺便解释:“我们的大地是什么样子的?天圆地方,或者是其他形状,这个世界有没有运动,这些事情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在足够高的位置才能得到结果。大家应该知道,浮空阵法并不能无限制的飞高,所以我想用别的办法试着达到更高的地方,它就是平均密度低于空气的气球。”

  “部长,天圆地方不是理所当然吗?”

  沈文剑摇头:“我需要的不是理所当然,是事实,是真理!就像你们刚进部里时,理所当然认为加工精度高只是更好看点,现在呢?”

  又有人举手:“部长,依据部里的气压理论,高空的气压很低,气球就算再轻,它的平均密度也会随高度提高被拉平,真的能飞很高吗?”

  “问的好,这才是我们需要软树胶的原因,有足够优质的软树胶,气球才能随着气压降低而增大体积,且不爆炸,才可能飞到合适的高度。”

  解答了几个问题,设计院分人开工。

  软树胶是现成的,氢气也是现成的,沈文剑带的气球组在二月初就放了第一个气球。

  树胶的质量还是差了点,第一个气球在两万米左右就炸了。

  这点高度金丹修士都能上去,只是不能维持太久。

  把原料组的人拖来想办法做出更有韧性的软树胶,沈文剑和几个工程师想了些歪主意。

  比如原本最大膨胀程度能到五十立方米的气球只充八到九立方,勉强能带动气球和设备上升,低高度时以浮空阵法加快上升速度。

  设备盒子里包括长焦照相机、天线、高度/温度数据监测器,以及灵石驱动的可遥控的小巧火焰喷射阵法。

  二号气球不负众望,直接飞上了四万米高空,在四万三千米的高度爆炸。

  实际数字显示,浮空阵法在两万米高度能耗上升足足一倍,在两万三千米以上逐渐失能,三万一千多米时彻底沦为灵气散发器。

  四万米高空传回的照片,让大家很是惊喜,然而沈文剑看到时脸都黑了。

  四万米高空的照片已经能看到一片墨色的外层空间,按理说也能清楚的认知地表弧度。

  现在的照片里,地表虽有一定弧度,可是按此弧度随便算一算,大地的半径都能超过两万千米,他心中的行星概念瞬间就崩塌了。

  半径两万千米的岩质天体若是行星,引力场就有问题。

  高重力环境下生物体会较小,那么科研部的米尺和地球比也会同比减小,这样一来侧出的重力加速度应该非常大才对。

  但现状是科研部测得的重力加速度,仅有9.6米每秒的平方而已,比地球还小!